2021爱分析·智慧城市实践报告
特别鸣谢(按拼音排序)
报告指导人
张扬 爱分析 合伙人&首席分析师
报告执笔人
姜明星 爱分析 高级分析师
王鹏 爱分析 分析师
廖耘加 爱分析 分析师
外部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甘志伟 京东云 京东科技数字城市群战略咨询总监
李良 Infinova英飞拓智园 英飞拓智慧园区事业部兼英飞拓智园总经理
刘敬帅 来也科技 合伙人兼副总裁
徐君 百分点科技 智慧政务事业部湖北大区总经理
赵杰辉 滴普科技 董事长兼CEO
朱珠 誉存科技 产业发展中心总经理
报告摘要
智慧城市迈进数据汇聚与应用为主阶段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领先地区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完成第一阶段建设,未来会根据需要逐步进行升级改造。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是数据的汇聚,并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行数据治理和应用,全面提升政府在城市治理、产业经济、民生服务和生态宜居等领域的治理和服务能力。
本报告重点选取城市治理、产业经济领域的智慧园区和民生服务领域的智慧政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进行研究。
城市治理
随着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摄像头、传感器等各种感知设备每天都会产生海量数据,此外,不同的市场主体、组织机构等,也形成大量的城市数据信息,各类数据独立存在,难以有效使用。
为此,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搭建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建立技术、流程、机制、制度等于一体的管理体系,汇聚、存储全市政务数据、物联数据、社会数据、经济数据,融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治理,基于统一规范和标准形成城市全域数据湖。在此基础上,围绕各业务领域具体应用场景,开展数据治理和应用,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智慧园区
智慧园区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各系统独立建设,数据互不联通,数据价值难以有效发挥。
为此,园区通过搭建数字平台,接入各种智能化设备以及各类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联通,对上层应用进行支撑。在数字平台的基础上,应用AI技术,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提高业务效率。
此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对产业链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海量产业数据和企业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精准定位目标企业,提高招商效率和效果。并通过内外部数据综合分析,为企业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
智慧政务
随着政务服务改革的推进,“一网通办”平台纷纷搭建完成,整合了原先碎片化、条线化、分散化的政务服务前端事项受理功能,解决了以往多点申请、分散受理的难题,“一网通办”中的“一网”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在“通办”方面,相关部门通过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政府各部门数据的联通,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业务场景,进行数据采集、治理、分析和应用,探索服务模式变革,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对于某些无法实现联通的系统,借助RPA+AI技术来提高政务工作人员操作效率,进而提升政务服务效率。
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通过将技术与具体业务场景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目录
\1. 报告综述
\2. 城市治理
\3. 智慧园区
\4. 智慧政务
关于爱分析
研究咨询服务
法律声明
1.报告综述
从发展阶段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分为基础建设和数据应用两个阶段。基础建设阶段是技术向物理世界逐渐渗透,通过构建智能感知终端、网络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城市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储,并在某些垂直业务场景进行应用。数据应用阶段则是在顶层设计的规范下,在城市范围内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业务流程的优化融合,形成全域一体化高效能的城市形态,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
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领先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完成第一阶段建设,未来会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逐步进行升级改造。
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是进行数据的汇聚,并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行数据治理和应用,全面提升政府在城市治理、产业经济、民生服务和生态宜居等领域的治理和服务能力。
图 1: 智慧城市市场全景地图
在应用层面四个领域中,城市治理、产业经济和民生服务领域,已经在某些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因此,本报告重点选取城市治理、产业经济和民生服务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市场展开。
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治理涉及到安防、交通、应急、警务、消防、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政府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将城市治理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在产业经济领域,作为城市经济的基本单元,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对城市经济发展重大影响,园区经济已成为国内经济的主要承载平台和增长动力。据统计,截至2021年上半年,仅39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就贡献了全国GDP的1/5、出口的2/5、税收的1/4。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园区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因此,以智慧园区作为产业经济领域的代表进行研究。
民生服务领域包括政务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其中,政务服务效率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直接体现。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近年来疫情的影响,借助数字化手段,提高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已经成为政府的必选项。因此,以智慧政务作为民生服务领域的代表进行研究。
综上,本报告选取城市治理、智慧园区和智慧政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进行研究。
2.城市治理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各类物联感知设备、城市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摄像头、传感器等各类感知设备每天都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此外,水电燃气等各类公共事业类企业、互联网公司、以及各类空间经营主体等,也形成了大量的城市数据信息,各类数据独立存在,难以有效使用。
因此,需要对城市治理相关的各类数据进行汇聚,实现数据联通,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治理的具体业务场景,开展数据治理和应用,并持续扩大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2.1 打造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实现数据汇聚共享
在具体实践中,各城市主要通过构建城市大脑数字底座,来实现城市各类数据的汇聚。
城市数据主要面临数据治理责任主体不明确、治理流程不规范、质量标准不清晰、产权归属不明确、数据共享交换难等问题。一方面,目前政务、交通、公安等各行业数据管理模式不同、数据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因此,业务系统数据横向融合存在壁垒,各委办局业务协同难度大。另一方面,各委办局信息系统的承建厂商不同,数据没有统一的接入标准与数据治理流程规范,分散在各部门的系统数据难以快速接入,导致数据呈割裂状态,难以发挥最大效能。
针对以上问题,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建立技术、流程、机制、制度等于一体的管理体系,汇聚、存储全市政务数据、物联数据、社会数据、经济数据,融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治理,基于统一规范和标准形成城市全域数据湖。
首先,需要促进部门间数据融合。通过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制定数据共享交换模式,为统筹全市数据资源管理奠定基础。然后,打通公安、政务、城管等各个垂直领域系统,以及各垂直领域各层级系统,促进数据横向和纵向融通合。
通过平台建设,持续推动全市各部门政务数据的接入、治理、共享、交换和开放,构建完善的人口、法人、地理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搭建涵盖环境治理、市场监管等主题数据库,以及建立城区治理分析、应急管理等专题数据库。并基于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对海量原始数据进行包括数据清洗、比对、分析等多方式的数据治理,持续提升数据质量,为城市治理决策者提供大数据分析支撑,提升治理能力。
图 2: 城市数据治理架构示意图
其次,通过购买互联网数据、地理信息数据、行业数据等第三方数据资源,完善城市治理数据资源池,弥补政府自身数据不足问题。
基于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实现城市全量数据的汇聚、存储,并对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进行统一调度管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为上层应用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案例1 : 北京市某区通过打造“城市大脑及指挥运营中心”,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
2020年6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方案中提出打造北京城市大脑,包括新型数据中心、云边端设施、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区块链服务平台、数据交易设施6个任务。为落实该行动计划,各区政府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步伐。
在“十三五”末期,该区政府就搭建了大数据平台,能够实现基础的数据汇聚,但是仍然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本区级数据相对较少,数据维度不足,因此数据的价值相对有限,各部委办局数据共享频率不高;二是社会治理、疫情防控等对智能化提出了很高要求,原有平台缺少AI技术能力,难以满足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该区政府希望通过构建“城市大脑”,扩大数据维度,提高数据应用价值,提高各部门使用频率,同时,建立AI能力平台并叠加一些算法,为各部门数据应用提供支撑。
加强数据规范制定,助推“城市大脑”顺利落地
为顺利推进项目的落地实施,首先,该区加强了组织领导和体制机制保障,成立了以区长任组长,涉及多个部门的大数据工作推进小组,并相继成立区大数据局、区大数据中心。其次,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本地实际,完善了大数据顶层设计和总体方案,明确了各领域、各部门主要任务和实施路径。同时,加强大数据相关制度和建设规范的制定,确保城市大脑建设工作有章可循。 在该区城市大脑建设项目的顶层设计方案中,百分点科技项目团队经过系统性调研,结合该区城市大脑建设面临的挑战以及各部门实际业务诉求,基于“一张网、一朵云、五中心、资源库、智能+应用、保障体系”的建设思路和总体架构展开项目建设,重点是大数据平台建设和上层应用开发。
图 3: 区“城市大脑”整体架构
在大数据平台层面,一是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逐步将老平台上的数据和功能移植到新平台上,以实现无缝切换;二是进行各业务系统调研梳理,针对不同系统制定不同的对接方案,并进行数据对接,形成全区统一的数据湖,保证数据的相对完整,实现全区数据的统一管控。此外,该区政府还购买了第三方社会数据和互联网数据资源,扩大了数据接入维度,实现了政务数据、互联网数据以及社会数据的融合,提高数据的使用价值。
在具体应用层面,该区政府主要面向指挥中心应用环境,聚焦城市运行态势以及城市管理、经济运行、公共卫生、街道指挥、数据运营5个专题建设,率先在城市运行态势、经济运行、公共卫生三个方面进行应用。
城市运行态势领域,主要是通过全面整合该区各领域运行数据,形成“城市运行全景图”,实现对城区整体运行状况的感知和展现。 经济运行领域,主要是对全区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展示,包括宏观经济、劳动就业趋势、居民收入支出、社会保障、财政收支、政策兑现、企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并按照企业、功能区、楼宇经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和展示。
公共卫生领域,包括人口健康和疫苗接种两个方面,其中,疫苗接种已建设完成,展示包括全区疫苗接种情况、疫苗品牌占比、疫苗冷库温度、意愿登记情况、疫苗接种率排名、日接种人数变化趋势、接种人员街道分布、年龄分布,并且可以直接点击调阅接种点实时视频画面。
图 4: 城市大脑-公共卫生领域架构图
数据治理成效显著,数据应用价值进一步提升
底层技术层面,该区大数据平台完成搭建,可以提供从数据注册、汇聚、采集、清洗、比对、融合、分析等流程功能模块。在人口数据方面,融合各街道上报数据及养老系统、复工复学系统、行政审批系统等8个系统人口数据,经过清洗、加工及融合处理,提升人口数据治理水平。
经济运行领域,主要集中在楼宇经济方面,该方面汇聚了380项企业专题指标,构建了45个企业标签,并根据注册地址,将3万余家企业匹配到目前注册的商业楼里,甚至可以精确到门牌号,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能力。 公共卫生领域,一是在养老机构、办公楼、农贸市场、首钢园等12个重点场所完成了健康监测,将12个场所数据汇集起来,能够通过模型算法,进行传染病的模拟和预测,提升了基层传染病监测能力。
二是疫苗接种摸排效率大幅提升,取代了原手工采集方式,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以及数据的准确性。三是开创了信用+医疗创新,通过信用+医疗+保险手段,优化就医流程,在两家试点医院取得明显成效。
图 5: 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效果图
机制保障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原因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工作小组机制保障,项目初期即成立了由区长牵头、各部门主管领导组成的工作小组,并将项目结果与领导绩效考核绑定,提高了内部沟通效率,降低了数据横向拉通阻力。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模式,百分点科技驻派了大量业务咨询专家,深入各部门挖掘实际业务需求,积极进行业务场景创新,主动试错,快速探索新应用的价值,以推动项目建设。
现阶段,领先地区城市大脑数据底座基本搭建完成,能够实现部分数据的融合汇聚。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数据产生,接入数据底座的数据范围会越来越广泛,城市数据资源池越来越丰富。
2.2 创新数据应用场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数据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具体的应用层面,因此,在实现数据汇聚的基础上,围绕各业务领域具体应用场景,开展数据治理和应用,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是重点探索方向。
从数据应用的实践历程来看,基于城市数据的不断融合,应用场景从垂直行业为主,逐步向综合性应用拓展;从单一行业或少量行业应用为主,向城市治理全领域一体化方向发展;从探索萌芽阶段,向持续迭代和某些应用场景全面落地转变。
具体来看,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主要是各委办局基于自身数据,在各自领域探索数字化应用场景,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规划建设、城市网格化管理、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等,以提高各自领域的治理能力。然而,由于某些业务场景会涉及到多个部门数据,仅仅依靠本部门数据,难以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应用。
随着城市数据的不断汇聚,各部门数据分割的状态被打破,率先开展的应用是构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IOC)。将各关键数据指标以图形、图表或其他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展现,让使用者能够以直观的形式洞察城市运营态势,辅助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同时能实现高效事件处理和联动指挥。目前,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标配。
其次,依托城市数据底座,为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搭建交通大脑、城管大脑、应急大脑等各类行业大脑,深入挖掘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探索更深入、更细致的专项应用场景。同时能够与城市大脑互联互通,以数据为纽带、以业务协同为核心,共同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工作平台和管理协调机制,两者业务应用各有侧重,但互为补充。
此外,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稳步推动城市数据资源开放,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数据运营和应用开发,通过市场化运作,全面提升城市数据应用水平,推动城市治理更加精细化、全面化。
案例2 : 宿迁市通过打造“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便民服务水平
宿迁市以率先打造“全国中小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杆”为目标,持续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随着政务网、政务云等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数据融合与应用成为建设重点,因此,宿迁市开启了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建设,即打造智慧城市数字底座。
在京东云智能城市操作系统的技术支持下,宿迁市围绕“一屏观全城、一网管全城、一端惠全城”的目标,聚焦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和数字经济三大领域,以推进“综治、城管、应急”三网融合和构建“大综治、大城管、大应急、大交通”四大治理系统为核心,搭建政务服务、数字产业化等业务应用,形成“1+3+3+4+N”宿迁市市域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架构。
图 6: 市域治理指挥中心
构建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
在数据信息汇聚方面,宿迁市按照“一级开发、两级使用”原则,建设全市统一数字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进7万余路视频资源、1000余类空间地理资源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归集共享,共发布各类接口9236个,交互数据超过232亿条。
数据汇聚之后,该市制定出台《县区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统一了相关数据调取标准。全市各县区共发布750个标准数据服务接口、8355项数据字段,共涉及102余万条数据。
通过数据信息汇聚,宿迁市搭建了民生、政务、产业等多个数据专题,在数据汇聚的基础上构建了交通大脑、城管大脑、应急大脑、综合治理大脑,纵观城市各领域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置相关问题,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以交通大脑和城管大脑为例:
交通大脑方面,整合了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信息和系统资源,可以基于上一个月度的交通事故数据,再利用GIS技术,分析发现交通事故黑点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重点区域,还可以看到一起事故发生的详细信息。此外,通过与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大脑平台数据对接,可能够对每天的过境车辆、在网车辆和市中心区域的可停车以及充电桩数量进行实时监测。
比如,指挥中心会同市应急局、城管局、住建局等部门,根据对近五年易涝片区数据的分析,试点水井、通信井智能化动态监测,发生问题时可以及时进行定位和预警,并自动生成工单派遣至相应的责任部门,同时配以短信、语音方式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处置。 此外,基于“市域治理指挥中枢”的建设定位,通过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三级指挥联动系统。纵向建立了“1+9+N”贯通市县乡三级联动的一体化指挥体系,实现各类事件的“一张网分拨处理”;横向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统一指挥调度市本级部门和单位力量,实现了市级层面的统一指挥调度。
基于AI组件服务,智能操作系统开发出不同创新应用
除了城市治理外,指挥中心针对智能城市建设提供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平台化的AI组件服务,各委办局可以在智能城市操作系统上开发出不同的创新场景应用,如阳光在线招生、企业服务云平台、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系统等,提高了惠民惠企能力。
以企业服务云平台为例,通过整合工信、发改、科技等部门政策资源,打造了宿迁政策基础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企业服务创新,将“企业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企业”。比如,指挥中心与财政专项资金平台对接,实现项目申报信息整合,帮助企业及时、全面、快速了解项目申报历史情况与动态,了解可申报项目,准确把握申报时机,获取政策支持。最终解决政策发布难、政策宣贯难、政策申报难、政策统计繁等一系列问题。
图 7: 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效果图
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取得一定成效
现阶段,宿迁市政务云已完成全市75家单位309个系统迁移上云,上云率高达98.9%,指挥中心实现了70多个委办局数据信息的融合,解决了各部门自成体系的信息孤岛问题,为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使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创新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阳光在线招生平台,在2021年招生阶段,访问量达527万余次,为全市420多所学校提供招生服务,共计2500多名学校老师通过平台开展报名审核工作,完成150018名学生的报名招生。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系统开发出宿迁市在线劳动预警分析、监察调解、移动执法APP办理等功能,为建设领域企业(总包单位、分包单位)提供工地用工情况动态管理,缓解了农民工工资拖欠难题。
总体而言,在数据层面,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数据治理、共享等制度将不断完善,各类城市数据会不断接入,数据规模会不断扩大,能够为上层应用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撑。在应用层面,将由简单的可视化展示、基础应用,逐步往横向业务贯通、智能决策等方面转变,数据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精细化。此外,城市数据也会变得更加开放,越来越多的厂商会参与到具体应用开发中来。
3.智慧园区
随着智慧园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园区网络、传感器、摄像头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智慧安防、智能门禁、智慧停车等信息系统逐步建设完成,已经实现了部分智能化,园区管控效率得以提升。
然而,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各系统独立建设,数据互不联通,对于大多数智慧园区来说,数据处于沉睡状态,仅仅起到存储和查询作用,真正的价值没有得到发挥。此外,园区的发展离不开外部数据的支撑,尤其是在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方面,外部数据作用明显。
因此,园区需要对各系统数据进行联通,实现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业务场景,充分利用内外部数据资源,全面提高园区运营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3.1 构建园区数字平台,实现数据联通和应用
各类园区主要通过搭建数字平台,包括物联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AI中台等功能,接入各类智能化设备以及各类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联通,并对上层应用进行支撑。
在具体实践中,一是通过物联中台,将摄像头、传感器、灯控等各类设备接入,实现园区智能化设备设施的统一管理。二是通过数据中台,对各信息系统数据进行联通,包括业务数据、运行数据等各类数据,实现数据汇聚、共享。
鉴于各专业系统在各自领域均有独特的优势,而且各厂商出于自身利益、系统安全等方面考虑,也不会轻易放开系统控制权限。因此,现阶段,园区数字平台主要获取的是各类数据,而不是各专业系统的控制权限。
在数字平台的基础上,应用AI技术,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使用,以提高特定业务场景的效率。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是构建园区智能运营中心,对园区空间、运营等各类数据的分析,并通过大屏进行可视化展示,实现对园区状况的全面掌握。
再者,通过数字集成平台实现各信息系统与物业管理、服务等系统的联动,提高物业服务效率,在此方面应用的案例也较为普遍。比如,对智能化设备的运转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提示,并通过与物业系统联动,自动派发维修工单,由业务人员及时进行维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维成本,提高入驻企业满意度。
案例3 :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产业发展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是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投控)在深圳核心区域聚集创新资源、整合产业链条、强化产业培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深投控在深圳市推动新产业发展、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
前期适度留白,面向未来亟待转型升级
深圳市将打造全球数字先锋城市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目标,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深圳湾科技作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建设运营主体,把握“双区驱动”机遇,响应深投控“十四五”数字化转型规划。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自2011年开工建设以来,园区历经了10年的建设+运营,在建设期,由于通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成熟度不足,前瞻性为智慧园区建设适度留白,预留资金;在运营期,收集与完善园区运营服务诉求,探索提升园区资产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面向未来,总结深圳湾科技多年园区运营经验,响应深投控“十四五”数字化转型规划,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在母公司深投控的支持下,深圳湾生态科技园拉开了园区数智化升级的序幕,由英飞拓作为总包单位负责园区整体升级改造。
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平台,重点探索应用
英飞拓项目组对园区内的数据和业务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后,进行技术架构顶层设计,制定了蓝图架构。
图 8: 蓝图架构
首先,对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一是重新搭建园区网络,将原先仅有的一套办公网络扩建为四张网——安防专网、设备设施和物业专网、园区办公内网和备用网络。二是对存在安全隐患、功能老旧的设备进行更换或智能化升级,尚未部署相关设备的场景,如监控死角,进行全面补充。三是重新建立接口标准实现设备集成,将独立分散的各类设备设施整体接入物联中台,实现多系统联动管理和运维。
其次,英飞拓联合合作伙伴搭建了园区数字平台,包括数据集成平台、物联平台、地图应用平台、视频云平台、低代码开发平台和数据湖治理中心六个子平台。该数字平台具有拓展性强、集成简易、运维便捷等特点,能够满足大规模数据计算的要求,为最终实现设备设施、数据和业务的全线贯通,以及多样化的业务应用开发提供支撑。
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安全园区、低碳园区、智慧园区、数字园区打造等方面打造智慧应用场景,并构建双数字孪生体系。
在安全园区方面,一是通过安防、消防等系统数据的联通以及设备设施的联通,构建一体化安全监测系统,实现对“人员、设备、环境”安全进行全方位智能监控;二是借助AI视觉识别技术,通过无感体温检测、防疫大数据分析、防疫应急联动等安全措施,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防疫管控;三是遵循国家等保三级安全要求,打造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并通过网络设施的分离改造,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保障。
在低碳园区方面,打造统一的能源管控平台——能源云,从降碳、替碳、节碳方向探索园区综合能源新模式,助力打造“零碳”园区。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将园区内冰蓄冷系统、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设施系统接入能源云,通过对能耗数据的集成、收取、实时分析,实现园区综合能源管理与调度,实现节能增效。 二是通过对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新能源充电桩的联调联控,构建新能源本地消纳体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此外,建立园区整套售电业务流程体系,获取了相关资质并进行备案后,将发电厂、电力交易中心、园区电力管理部门、以及国网交易结算整合进平台,直接由园区提供售电的增值服务和能源托管业务,打造数字化能源轻资产服务。
图 9: 能源云平台
在智慧园区方面,重点围绕运维、通行和服务打造智慧场景。在运维方面,通过打造设备设施管理云平台,实现对电梯、高压配电房、电梯机房、空调机组等设施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主动预知故障并自动派发工单,提高运维效率。 在通行方面,一是升级智慧停车系统,建立无人值守体系,提供车位引导、车位预定、室内导航、反向寻车等功能,降低人工成本;二是升级访客管理系统,解决园区通行数字认证问题,提升用户通行效率。 在服务方面,对原有的MyBay园区服务平台进行升级,构建基础服务、公共服务、产业服务门户,提升园区服务能力;此外,系统还集成了第三方服务资源,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助力园区企业发展。
图 10: IOC数据可视化平台
此外,深圳湾科技生态园还搭建了IOC数据可视化平台,打造了物理空间数字化和产业空间数字化的双数字孪生体系,构建真正的数字园区。一方面,应用BIM+GIS技术对空间设备进行数字映射,构建空间数字孪生体系,为园区资产运营提供多维视角,以实现更清晰、更准确的资产管理;另一方面,通过产业数字孪生体系,精准绘制产业肖像和链路,分析产业发展势态和环境,提升招商效率和服务能力。
效益提升明显,打造深圳湾园区品牌
基于智慧园区统一数字底座,完成了物联通、业务通和数据通的基础建设。总体来看,园区运营提效、降本、增收,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也得到优化,园区内设备设施故障率下降约24%,所需运维人员减少约23%,园区工作人员效率提高约34%,用户投诉率降低约20%。 此外,园区运营服务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完成产业协同、产业培育、产业促进的使命,通过数字化平台加持,将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立的体系标准化和数据业务化的模式推广输出,巩固“产业创新、运营创新、标准创新”的“深圳湾”模式,复制和输出“深圳湾”品牌,推动深投控“一区多园”战略的实施。
3.2 大数据分析提高产业招商与企业服务效率
除了提高园区运营管控效率外,智慧园区建设更重要的目标是促进业务增长,一方面,通过提高招商效率,提升企业入驻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园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园区入驻企业的忠诚度。
产业园区以往主要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但是,随着我国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地招商政策日益趋同,招商效果日益减弱,企业对于投资环境、管理效率、服务能力、产业协同等方面看得愈发重要。因此,产业链招商已经成为招商引资重要工作模式。
产业链招商是指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定向招引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关联服务企业,谋求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降低企业经营生产成本,从而增强产品、企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图 11: 产业链招商流程示意图
首先,要进行产业全面分析,主要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针对产业发展、产业链构成和分布情况进行综合性研判,结合政府政策、区位、当地产业结构、园区自身情况等因素分析园区的竞争力,进行产业定位。
其次,开展精准招商,根据产业定位,制定产业垂直标签,建立精准招商模型,通过构建或利用第三方大数据招商平台,对海量的产业数据和企业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精准定位目标招商企业,便于招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沟通,提高招商转化率。
在企业引入之后,需要对项目进行持续性的跟踪和服务。基于数字平台,园区可以对入驻企业能耗、环保、员工数量等各方面数据进行汇总,再结合工商、税务、专利、企业动态等外部数据信息,综合分析园区企业经营发展情况。
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对各方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测,可以把握企业动向,及时处理问题以保证项目能够顺利落地实施;另一方面,可以为园区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政策支持等服务,既可以促进园区企业发展,又可以拓展园区收入。
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避免传统产业分析“拍脑袋决策”的现象,更好地了解产业结构和自身优劣势,快速精准锁定产业发展问题,为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提供依据,支撑园区领导快速决策。通过精准匹配目标企业,提高产业招商效率和效果;通过提升服务效率,增强企业忠诚度,实现企业招得进、留得住。
案例4: 打造集团级“数智园区运营平台”,推动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加速集聚
某产业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成立后,整合了近20个产业园区,由于各园区建设时期不同,园区管理系统和数据也相互独立,为了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同时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该集团提出了“集团级数智园区运营平台”的建设需求。
园区管理需求再升级,系统建设面临三大问题
通过对下属园区的摸排和分析,发现园区信息化建设面临多重挑战:一是缺少统一规划设计。集团下属园区已经各自搭建了物业、停车、资产管理等系统,但各系统相互独立,业务数据分散存储、形式多样、标准不一,数据互不联通,无法实现效益最大化,也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快速有效的支撑。 二是缺乏科学的招商决策支撑。传统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主要看企业的产值、税收等数据,对产业发展现状、入驻或拟入驻企业信息掌握不清,暂未形成基于产业链条分析结果为导向的招商体系。 三是配套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传统园区面向企业提供的服务集中在物业、管理方面,对入驻企业在各成长阶段的实际发展需求关注较少,如何通过多元化的服务实现入驻企业留得住、育得好,是集团下一阶段任务的重点。
搭建集团级数智园区运管平台,构建产业高度集聚发展体系
为解决以上问题,该集团基于资产整合后的现实需求,在誉存科技支持下,打造了“集团级数智园区运营平台”,该平台集产业链招商、园区企业监管、园区企业服务、智能决策分析于一体,整合集团及下属园区数据资产,挖掘数据价值,以科技赋能园区运营管理,助推区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誉存科技是一家数字科技企业,致力于用数据智能化技术,赋能金融数字化、数字政府建设及产业数字化转型。自成立以来,逐步构建了一定规模的企业资源池,采用多种数据采集、存储、建模分析技术,构建多维度企业画像体系,将数千个企业分析数据指标与实际应用场景有效结合,形成低代码的、可配置化的企业分析模型工具,将数据资产转化为可以驱动业务决策和行动的有力支撑。
图 12: 集团级智慧园区运管平台解决方案
集团级数智园区运管平台解决方案包括数据融合系统、产业分析、精准招商、企业管理、企业服务等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搭建多源异构数据统一融合系统,将集团/园区现有数据、企业公开数据及政府数据交换平台数据进行融合,并进行数据治理,打造园区产业、经济、企业、人才、专利、政策、资本、资产、环境、能耗等数据的动态资源库,形成园区运营管理全要素数据底座,为园区产业分析、产业招商、企业管理和企业服务提供全方位的基础数据支撑。
其次,基于誉存科技在产业研究方面的专业团队和丰富经验,从宏观(总体)、中观(发展要素)、微观(企业)三个层面,产业和园区两个维度,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估集团及园区产业情况,绘制出产业链全景可视化图谱。然后,对产业链各环节要素进行打标,通过建立产业分析模型,全面分析各环节的强弱情况、产业发展态势、产业集聚态势、产业配套资源等情况,为产业定位和招商方向提供支持,支撑园区领导研判分析与决策。
再者,依托产业链的全面分析结果,构建企业招商分析模型,为园区招商部门推荐具有落地价值的目标企业,招商人员通过系统提供的招商报告,快速精准锁定目标企业,为招商和招商谈判提供依据。
图 13: 集团级数智园区运管大脑
为提高企业管理能力,集团建立了一企一档的360度企业全息档案,构建集企业事件智能感知、风险及时预警、事件智能派单、任务快速处置、结果科学评价、任务全程跟踪于一体的企业风险监管体系,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避免园区重点企业流失,提升监管效率和任务处置效率。
此外,从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入手,重点围绕政策精准匹配、金融在线、投资服务、诉求直达、人才服务等覆盖企业发展所需的服务模块,通过线上服务体系和对接机制,实现企业一体化管理,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增强企业黏性。
推动集团数字化升级,支撑服务园区高效率运转
通过智慧园区运管平台的建设,集团在产业发展、园区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均得到了一定提升。
产业发展智能化方面,能够基于招商大数据,深入分析自身产业结构及优劣势,快速精准锁定产业发展问题,为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提供依据,支撑园区领导快速做出决策,实现招商智能化。
园区管理精细化方面,通过资源信息化、可视化,实时了解园区资产、环境、安防、能耗等各类资源的使用情况,通过对关键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辅助集团及园区管理者全面掌控园区运行态势,提升管理水平。
服务功能专业化方面,通过打造集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服务中介于一网的“生态系统”,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政策、中介服务等各类需求,提高企业留存率。 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未来集团将致力于破解新兴高端产业集聚难题和卡脖子问题,助力精准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园区产业加速发展。
总体而言,通过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和使用来指导园区业务发展,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双碳”政策的逐步落地,智慧园区将向低碳生态化方向发展,某些园区已经提前开始布局,通过大数据分析探索节能策略,帮助园区实现节能减排。比如,某园区与厂商、大学等联合,探索利用空调返回参数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形成AI智能算法,然后反向指导空调新风控制系统,以提升节能效率。
未来,除了在环保领域持续深入探索外,如何实现园区运营与园区产业深入融合发展,也将是智慧园区的重点发力方向。比如,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园区中小企业上云,实现数字化转型。
4.智慧政务
政务服务涉及各类市场主体和千家万户,与群众和企业打交道最多。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服务效率,提升群众满意度,一直是政务服务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政务服务各个领域,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有效方式,“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
如何在政务服务中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各地政府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4.1 “一网通办”中的“一网”问题基本解决
传统的政务服务流程是以业务部门为中心,呈现“多点申请—分类受理—多口告知”的特点。这种分类处理涉及多个部门,流程多、手续繁杂,造成了信息分散、管理标准不统一、职能交叉重叠等弊端。
具体来说,同一政务事项办理流程被划分成不同的环节,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各部门分别进行办理。服务对象需要按照办事流程,分别到各部门逐一进行事项办理。往往需要在上一环节办理好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而不能并行办理,经常会出现前置环节未及时完成导致后续环节被动等待的现象,办事效率低下。
此外,由于分别到各部门办事,服务对象需要重复提交相同或类似的认证、材料、证明等资料,且各部门对认证材料的规格、标准规定不一,服务对象需要分别按照各部门的要求,重复填写相关资料,对服务体验有很大影响。
再者,为了办理好一件事,服务人员需要多次往返各个部门,尽管各部门逐步建立了网上办事系统,服务人员仍然需要到各个部门的网站上,分别了解各部门办事流程,并提交各种资料,操作复杂。
图 14: 传统政务服务办事流程
为解决以上问题,在线下,构建政务服务中心,将政务服务各部门工作人员集中到统一的服务大厅,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线上,打造全流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政务事项办理的服务功能和信息资源,实现一网受理。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形成网上大厅、实体窗口、移动客户端以及第三方应用平台等多种线上线下渠道,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一体化政务服务。
图 15: 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
随着政务服务改革的推进,各地线下政务服务大厅已经建立,“一网通办”平台也纷纷搭建完成,如“粤政通”“粤商通”“浙里办”“辽事通”等。整合了原先碎片化、条线化、分散化的政务服务事项前端受理功能,解决以往多点申请、分散受理的难题。“一网通办”中的“一网”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提高了办事的便捷性,“通办”成为政府现阶段工作的重心。
4.2 数据联通和应用,提高政务事项办理效率
在具体实践中,提高“通办”效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需要提高办事的便捷性。各地政府纷纷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行“一窗受理、分类审批、一次办结”的一站式服务模式,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截至2021年末,四川省“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提升至99.2%。
二是,需要提高办事的效率。能否“高效办成一件事”,直接影响企业和市民的办事体验,因此“通办”的建设,需要注重提升业务流转和处理的高效性,除了业务流程的变革、优化外,数字化也是提升办事效率的有效手段。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政府各部门已经纷纷建立了各自的政务服务系统,然而,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政务系统分别建设,存在管理各行其道、标准各不相同、信息互不相通等现象,因此,需要实现政务数据的联通。
为此,各地政府通过建设政务云,对本级政务数据进行统一存储;通过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政府各部门数据的联通。从现阶段建设情况来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领先地区本级政务数据已经实现了共享,为各委办局上层应用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据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应用层面,因此,在数据实现共享的基础上,各委办局需要根据自身业务需求,结合具体业务场景,进行数据采集、治理、分析和应用,探索政府服务模式变革,推动秒批、秒办、无感申办、免审即享等应用场景创新,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案例5 : 深圳市龙华区通过数字化创新打造智慧政务标杆
推进数字政务建设,满足更高政务服务需求
2017年1月7日,深圳市龙华区正式挂牌成立行政区,经过五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是一座管理300多万人口,商事主体总量超过40万户的经济发达地区。
成立伊始,龙华区便启动“智慧龙华”建设,按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标准,制定了《深圳市“智慧龙华”发展规划(2017-2025)》和《深圳市“智慧龙华”(2017-2025)总体框架设计方案》,逐步建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的智慧城市1.0版本,覆盖产业、交通、环境、民生、公共安全、市政管理等诸多领域,生成了海量的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数据。
在政务服务领域,为满足市民及企业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龙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持续探索数字化+政务的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
随着数字政务建设的推进,龙华区逐步完成了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为进一步在具体政务应用场景中发挥大数据的价值,龙华区希望以需求为导向对现有政务数据进行治理,为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等应用场景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资源。然而,政务数据源头多、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传统数据治理无法在应用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多维度、实时的数据校验,会导致数据应用效果不及预期。 针对上述问题,龙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与数据智能服务商滴普科技合作,通过数据治理突破原有政务服务模式,提升政务服务效率。
以数据治理为核心打造惠民应用,建设数字政务
滴普科技对其业务场景进行深度调研,不断探索技术与业务场景的融合方式,基于云原生数据智能平台FastData提供的技术能力,为龙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重构了湖仓一体、流批一体的底层数据平台,并建立数据资产管理和运营平台DXP来实现政府服务数据资产标准化管理,打造了掌上政务服务大厅和无人干预秒批服务平台,全程用时3个月。
图 16: 深圳市龙华区智慧政务解决方案全景图
在技术底座方面,滴普科技打造了以云原生数据智能平台FastData为核心的实时数据存储和分析平台,能快速完成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解决政务数据源头多、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等问题,与各类政务应用场景进行匹配,为龙华区政务大数据应用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数据标准方面,滴普科技通过构建《智慧城市数据账户资源共享应用规范》,解决政务数据互联互通的标准问题,并结合DXP数据资产管理和运营平台的技术能力,使各类政务服务数据能在全区范围内快速流转,形成了高质量的可信数据。
同时,基于企业数据账户成果,规划下阶段实现经济运行监测所需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指标,并完成了一网统管经济运行专题建设,为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在业务场景应用方面,滴普科技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构建政务数据模型,打造了“专属掌上服务大厅”和“无人干预秒批服务平台”两款惠民应用。其中,基于移动端的专属掌上服务大厅,通过政务服务的线上化与移动化,构建了数据+场景的智慧政务核心支撑体系,实现“一秒受理,掌上通办”的目标。无人干预秒批服务平台,在原有的审批平台之上,以个人、企业数据账户为基础,推出了“秒证”“秒填”“无感申办”“秒批”“免申即享”等举措。
此外,龙华区还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为公众精准推荐申办事项、实时提供数据查询、主动推送惠民惠企政策,并以个人、企业本体为中心,建立“一人一厅”、“一企一厅”,提高个性化服务能力。
办事效率大幅提高,数字政务成效明显
通过政务大数据服务系列平台的建设,龙华区市民和企业的办事效率获得了极大提升,节省了约50%以上的办事时间。有效解决了线下政务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对优化营商环境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
龙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以高频事项为突破口,联合多部门加快推动“秒批”改革,先后实施上线69项区级“秒批”事项,推广市级下放31项“秒批”事项。目前,龙华区共推出“秒批”事项数259项(含市直部门),占比总事项数35.43%,其中区层级“秒批”事项为100项,占区实施事项总数的13.67%。
以“深圳市在园儿童健康成长补贴”为例,内部人工审核环节减少4个, 纸质申报材料减少5项,办理时间缩短19个工作日,减少教育局、幼儿园、中心园3次跑动,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优化了营商环境,实现了无需往返多次,一次搞定;无需纸质材料,一键搞定;无需多部门跑动,一站搞定;无人工干预,一网搞定。
截至2021年12月15日,“秒批”业务量160,353笔,占整体业务量的34.98%。其中,人才引进业务方面,实现了“应届毕业生、在职人才、留学回国人员”等事项全覆盖,累计接收19,082人次,占人才引进类业务办理量的90.58%。“深圳市在园儿童健康成长补贴”业务成功办理37,028单,占办理总数的86.63%。
4.3 借助RPA+AI技术,提高政务工作人员效率
在理想状态下,各类政务数据均应该实现联通,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层级管理权限不同,各垂直条线的职责各异,数据联通需要进行多方协调,尤其是跨层级的协调,因此,短时间内,仍有大量的系统无法实现联通。对于暂时无法联通的系统,工作人员需要人工进行跨系统数据的调取和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办事效率。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实践中,某些地区利用RPA+AI技术,对重复性强、办事频率高的事项,通过建立数字机器人,模拟人工操作,辅助政务工作人员进行事项办理。既可以大幅提高政务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又可以将政务工作人员从重复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具有价值和个性化的服务。
此外,该种方式主要是从系统层面入手,仅需要政务工作者的账号和密码,而无需相关系统接口,能够进行快速部署和应用。
案例6 : 张家港通过打造“数字劳动力”,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2019年开始,张家港市便以打造“全国智慧城市县域标杆”为目标,开启了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截至2020年末,作为衡量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维度,“一网通办”中的“一网”框架基本建成,下一步工作重点放在“通办”方面。
张家港智慧城市数字平台的搭建已经完成,本级政府各业务系统数据实现应接尽接。然而,由于各层级、各部门存在一定的行政壁垒,城市数字平台无法实现与各垂直条线业务系统的联通,工作人员需要手动完成跨系统数据的调取和录入。大量重复、低价值的跨系统简单操作耗费了一线政务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容易出现数据录入准确性的问题。张家港政府需要在“服务和效率”上全面落实和提高,将工作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执行更高价值的事务,优化服务体验。
针对以上问题,来也科技提供了“RPA+AI”软件流程机器人解决方案,通过模拟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来完成数据的调取、录入和验证,无需将业务系统底层数据进行打通,即可实现数据的共享。同时,通过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可以降低工作人员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图 17: RPA软件机器人政务应用流程图
鉴于来也科技在RPA与人工智能领域有很多核心的国内外发明专利,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同时,产品有很好的兼容性,不需要重新搭建或开发系统,即可实现与已有数字化系统的对接;再者,产品能让工作人员以很低甚至零学习成本快速上手;此外,其在政务服务领域拥有的丰富经验,对业务流程理解透彻,有助于项目的落地实施。张家港选择与来也科技进行合作。
先数字劳动力部署,后运营中心建设,推动项目全面落地
自2020年底开始,由大数据局主导,行政审批局牵头,成立了“智慧政务流程自动一体化平台”联合工作组,来也科技负责具体实施。 项目总体上可分为需求梳理、部署实施两个阶段,并通过构建机器人运营中心,为数字机器人的全面部署提供支持。
图 18: 项目执行流程示意图
首先,在张家港行政审批局的安排下,各部门将日常工作中数据量大、有规律且劳动附加值较低,适合由软件机器人替代完成的业务场景进行梳理,重点关注“二次录入”、“专网数据同步”问题,初步整理汇总出300多个需求。
由于涉及的部门和需求较多,来也科技制定了机器人部署优先级判断标准,对以下四类业务优先处理:一是有明确考核时间节点、较为紧急的业务,优先于持续性的日常业务;二是直接面向公众的职能业务,优先于委办局内部办公管理业务;三是具有创新价值的业务,如审批部门结合自助一体机关联的事项;四是能够与AI结合的业务,如智能分析、智能审批等事项。
基于此标准,来也科技售前人员深入各部门进行调研评估,判断事项的优先级并了解具体业务流程。然后根据调研情况,项目实施人员结合每个具体业务场景和需求,同步进行机器人部署和使用,打造“数字劳动力”。采用业务调研与部署实施并行的方式,快速推动项目落地。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来也科技首先在卫健委、工商等需求较为迫切的部门,部署了部分软件机器人进行试点,试点成功后,再进一步针对张家港行政审批大厅“一网通办”业务进行体系性建设。
图 19: 张家港智慧城市机器人运营中心
随着软件机器人部署数量的增长,为了实现更智能化的管理,依托于张家港大数据局的智慧城市数据底座,来也科技建设了张家港智慧城市机器人运营中心。各个“数字劳动力”的运行情况、产生的业务数据等内容都会汇聚到机器人运营中心,实时显示在多个图表中,通过可视化大屏进行展示,帮助政府部门洞悉数据变化,实现高效决策。
大量软件机器人长时间不间断的并行运算,对算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来也科技提供了AI能力平台,并将其融合到张家港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中,为整套解决方案匹配了相应的计算性能、计算精度以及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领导支持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自项目上线至今,张家港累计部署机器人近80个,已经沉淀了400多个跨系统的数据传输汇聚实践,累计完成数据汇总超过30万条,累计办件近两万件,节约工作人员时间近九万分钟。显著提高了政务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缩短了群众办事时间,提升了服务体验,推动政务服务更高效、更精准、更智慧。
张家港项目的成功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张家港大数据局及各委办局领导积极支持、全力配合,使得项目从前期的宣讲会、调研评估,到后期的实施部署和运维开展顺利;二是来也科技引入了当地的合作伙伴,在项目实施和运维过程中,提供了及时响应和服务;三是来也科技的产品经历了多年的打磨与迭代,在政务服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安全性、稳定性和易用性方面表现突出,能够快速落地运行。
总体来说,通过数字化转型倒逼政务服务方式重塑,实现了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未来,在数据融合和应用方面,将会进一步发力。
在数据融合方面,除了本级数据之外,随着数据治理、共享机制的日益完善,通过上级数据反哺或者垂直业务领域开放接口权限的方式,跨部门、跨层级、甚至跨地区的数据会进一步融合,为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提供支撑。
在数据应用方面,数据与业务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化,政务服务应用场景更加广泛,从而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主动化、智能化服务,全方位提升服务体验,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结语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涵盖城市运行、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生态宜居等诸多领域,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以问题为导向,选择优先建设的领域和方向。比如,对于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较为严重,可以在交通治理领域优先发力。
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搭平台、重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搭平台方面,通过搭建城市级大数据平台,实现各类数据的汇聚;通过搭建各类技术平台,为上层应用开发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撑;通过搭建共性应用平台,提高复用能力,降低上层应用开发成本。
重应用方面,需要将技术与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的获得感、满意度。
此外,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模式,由现阶段的项目制向长期运营模式转变,通过持续深入的运营,才能不断发挥智慧城市的价值,让城市的变得更美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